课程简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难题。人类如何克服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如何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如何开发新型能源技术?如何解决淡水危机?如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如何建设未来城市?大学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中将承担什么责任?本课程将就这些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重要话题开展研讨,通过实例介绍、集体讨论、学术见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锻炼交流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课程简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难题。人类如何克服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如何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如何开发新型能源技术?如何解决淡水危机?如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如何建设未来城市?大学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中将承担什么责任?本课程将就这些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重要话题开展研讨,通过实例介绍、集体讨论、学术见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锻炼交流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这门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跨学科的能力和好奇心。希望学生了解知识是没有学科的,问题更没有学科之分,未来走向社会更是需要贯通学科的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自主学习的目的也要打破学科的界限,终身学习更是没有学科概念。这门课的挑战性在于:它首先需要教师去实现一个转变,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的转变。
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不要做一个普通的老师,而是要做一个卓越的教师”。我心里将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成长。学会表达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在思想上有深度的人。
这是真正梦想中在大学课堂和老师一对一交流,面对面的感觉,很亲切很自由。这门课最大的收获第一是开阔眼界,第二对思考问题的角度,常常问自己思考是不是可以更深入,会不会有新的方向,第三科研启蒙,让我们觉得科研并非想象中那么难。
教师简介
张昕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8年获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和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国任职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和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半导体光催化与光电催化、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染料/半导体敏化太阳能电池、稀土白光发射材料、Ag/TiO2光存储材料等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9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项。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附件1:课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