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游泳比赛中第三道和第四道运动员的成绩普遍好呢?”“好像是呢,相比之下,第一道和第八道成绩好像不那么理想。”“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影响比赛公平公正的因素呢?”在我校体育学院“水石之间”的教室里,大一新生们被分成若干组,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老师则走下讲台,走近各个小组进行交流与引导……这就是今年学校为2018级新生开设的“体育跨学科延伸与对话”研讨课的活跃场景。
为贯彻落实《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计划》文件精神,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注重自主探索与思辨的学习方式,“新生研讨课”应运而生,“体育跨学科延伸与对话”便是学校遴选的21门试点研讨课之一。
相比于传统课堂,这门研讨课更看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环境优雅得如咖啡馆的教室里,摆上几张方桌,同学们围坐在方桌周围形成了一个个自然的分组,针对大屏幕上老师抛出的问题进行自由地讨论。这种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讨论、继而追问的教学模式,给了同学们更多的思维发散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掌握与体育相关的跨学科知识,感受体育的魅力。
自主探究,跨学科教学,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十分新颖,但要上好它,却需要教师的一番思考与努力。对此,教授该门课程的何劲鹏教授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和方法。
“这门课程的宗旨是以体育为手段,以体育当中值得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延伸至相应的学科领域,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从而培养大家跨学科思维的能力。”何老师说。体育涉及文、理两方面的多种学科,涉及理科的部分,文科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而涉及文科的部分,对于理科生来说亦有难度。为了让文、理科生都能理解课堂内容、产生共鸣,何老师会挑选一些大家皆有体会的话题作为课上的讨论主题。比如,他在课堂上同大家探讨了“人的极限问题和潜能问题”,这个问题在涉及到生理科学的同时,也和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因此,文理科学生们都能通过自己的既有知识和经验共同进行探索。还有“体育比赛的公正性与数学的关系问题”,比如田径场的跑道设计和物理学科的向心力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公平呢?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课题,不仅很好地填补了学生不同学科背景间的差异,还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让大家在快乐和兴趣的指引下去思考和追问,提高对于问题的认识程度,在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方面有着很大帮助。
何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人文学科在体育方面的重要性。追溯自己2002年至2005年担任校篮球队教练的时光,他认为校篮球队能拥有如此多骄人的战绩,靠的就是一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时就形成的师大篮球文化传统。正是一代代人对篮球的热爱才造就了这样的传统。对于当下的体育而言,精神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人文学科来营造。在这门新生研讨课中,何老师还将“侠客文化”同“体育精神”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寻找真正的体育精神,得到自己的感悟,就是一种将人文学科同体育结合的举措。
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马羽涵表示:“我觉得在这堂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涉猎了以前我没有涉猎的领域,让我收获很大。本以为‘研讨课’会有很大难度,但事实上十分有趣。现在我满怀好奇、期待和愉悦的心情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