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根据人类的行为,推测出鱼想要上岸必须先有脊椎,但此假设背后的进化动力数学还不能解释清楚。”“生物学家如果能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数学潜力,我相信将对生物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各个专业的学生也应强化逻辑思维证明,这样才能灵感倍出。”这段讨论,源于综合楼128教室《大应用数学概论》的课堂,发言的同学们有理有据地阐述着,聆听的同学凝眉默默思索着,身旁的老师面带微笑,目光明亮,仿佛看到了未来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希望……《大应用数学概论》是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张凯军教授面向全校多个专业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属于通识类选修课。课程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技术、模型、长效教育及大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旨在通过探究型教育模式达到对新理念的领悟,使学生完成一场非线性的映射式学习体验,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与想象中的数学课堂不同,这里没有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张凯军教授引入人类数学和宇宙数学两个概念,将其思维带往更广博的世界和更浩瀚的宇宙,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深入理解宇宙的宏观表现形式,切身体悟“天人合一”的相容性。“我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的宇宙数学的潜能都是一样的,只是运用数学符号计算推导的人类数学的潜能略有差别。”对于数学能力,张凯军教授有他独特的视角。“从这一点上说,其实文科生的数学素养也很高,而且更接近宇宙数学。我们要深入挖掘其潜能,这也就是东北师范大学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尊重的教育和创造的教育。”
“学生是思想的主要创造者和领导者。”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其创新思考、深入钻研始终是张凯军教授的课堂原则。最初的几节课,张凯军教授以讲解、启发为主,拓宽学生思维疆域的同时,更引导其向更深处自主探究,增加知识的广度与厚度;之后的课程,逐渐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内容往往由大应用数学分支下的几个观点出发,进行自我阐述并与台下同学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课程开展到后期,学生的研讨交流便成为了课堂推进的主要动力,张凯军教授针对不同的观点以其丰厚的学养与人生积淀给予点拨。
不仅如此,作为授课对象是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通识课程,课堂上,张凯军教授还善于启发学生们对于教育创新方面的新思想。贴标签、分快慢班、迅速更新的年级大榜……这些当下教育领域的问题被同学们深层剖析,其优点、不足也没有一概而论,而是从多因素、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力求形成复杂的思维网络,注重客观的同时也结合了新的认知与思索。“教育本身天然含有数学层面。”用人类数学的思想探求宇宙数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场特殊游戏,即“因材施教”。不是因个体存在的差异进行挑选培养,而是在人人宇宙数学潜能都相同的前提下,找到每个人独有的散发点,进行长效教育,从而形成大的教育思维背景与局部个人分工的精准拼接与契合。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考试、追求利益,而是最大限度地尽到培育人类灵魂的职责,长效教育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谈到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级学生于畅如是说。“张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进行自己的专业学习,还让我认识到了该以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数学教育。”这也是张凯军教授的追求。对于如何实现长效教育,张凯军教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培养好师范大学里的学生,这一教育中的关键群体,实现两代师表共育,才能推动人类命运在宇宙星河中璀璨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