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叶满地的秋天到白雪漫漫的冬天,秋季学期每周三下午一点三十分,刘力臻老师都会准时在经济与管理学院414教室与学生们见面。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正在进行。刘力臻老师语调温柔,循循善诱,不断开拓大家思维的边界。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这个课堂里大家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老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开启了一场又一场“思维风暴”———这是新生研讨课《经济学思维》的课堂。
《经济学思维》是我校针对全体大一新生开设的首批新生研讨课之一。该课程采取30人小班授课的形式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引导不同专业的新生进入经济学的世界,为新生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备的经济学思维体系。
“虽然来上课的学生大多没有经济学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学不好这门课程。经济学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不是让经济学走进生活,而是生活本身就离不开经济学,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大家去发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刘力臻老师的一番话打消了非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担忧。
为了让学生对经济学有整体性认知,刘力臻老师的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思想的表述方式(文字、图表、公式、模型)。
关于这套课程设计,刘力臻老师有她自己独到的想法:“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可以对经济学思想的建构有一个宏观认识;之后再具体讲一些基本概念,学生在接触这些概念时已经有了发展史作为事实依据,理解起来就不至于那么费劲;最后,再学习经济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文字表述,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力和概括力,因为将思想通过上述方式表述,需要有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优化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先了解经济学这个知识体系的自身逻辑,才能利用它的一些思想去解释或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过程。”
即使课程大纲里涉及了较多专业名词和概念,但这并没有影响课堂的趣味性。刘力臻老师在课堂上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使枯燥的名词和定理变得妙趣横生。2020级外国语学院孙艺小琳说:“老师在讲每一个经济学思维原理的时候都会给我们讲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使我们更好理解。比如讲机会成本(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的时候,老师说如果你有100元钱,你买了衣服就不能买鞋了。买衣服所承担的机会成本,便是你买鞋获得的效用。”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经济学的概念往往充满生活哲理:机会成本教你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自古不可兼得;沉没成本教你没有回头路,未来的决策不用考虑过往的错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教你付出与回报的比例不断变动,想要产量最大化,必须做出最优决策。政法学院孙欣宇同学感慨到:“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并不要求我们对专业知识有很深的认识,而是要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练就一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慧眼,对事情的本质看得更清楚。到最后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思维解决。”
教学相长,刘力臻老师说:“在我看来,这门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最为特别。可以自由想象,可以发散思维,可以利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背景,让自己去学习和探索。”刘力臻老师也相信,未来这门课程会更加完善,带给更多大一新生更加精彩的经济学体验,使经济学思维贯穿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她也希望,学生们可以在体验研讨乐趣的同时,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